慢病 1、慢病主要危險因素 分類:1)環境危險因素2)行為危險因素3)宿主危險因素 主要危因:不合理膳食、吸煙、體力活動不足、病原體感染(15-20%癌癥與病原體感染有關,幽門與胃癌;乙肝與原發肝癌;人乳頭瘤狀病毒HPV與宮頸癌;EB病毒與各種淋巴細胞腫瘤;人類 免疫缺陷病毒HIV與非霍奇金淋巴瘤)、遺傳和基因因素、職業暴露、環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 2、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 吸煙、HBV感染、膳食不合理、職業危害、其他環境因素 3、高血壓 1)概念: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特征的進行性心血管損害性疾病。是冠心病、腦血管病、腎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。常見癥:腦猝死、心梗、心衰、慢性腎病。200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,高血壓患病率為18.8% 2)高血壓診斷標準:經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,收縮壓大于等于140,和(或)小于等于90. 3)高血壓危險因素:1)可改變因素:超重/肥胖或腹型肥胖、高鹽飲食、長期過量飲酒、長期精神過度緊張2)不可改變因素:性別、年齡、家族史 4、血壓測量 方式:診室血壓、自測血壓、動態血壓 診室血壓測量方法:1)儀器:袖帶式電子血壓計2)準備:二平(心情平靜、上擘及血壓計與心臟處于一個水平3)袖帶(袖帶:上臂袖帶下緣在肘彎上2.5cm.4)四定(收縮壓柯氏間第一音、舒張壓第五音、計數以凸面頂端為準、取偶數) 自測血壓方法:1)新診斷高血壓,建議家庭自測血壓連續7天,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測3遍;去掉第1天值,據后6天血壓平均值,為治療決定提供參考2)血壓穩定后,建議每周固定一天自測血壓,于早上起床后1小時,服降壓藥前測量坐位血壓3)血壓不穩定不達標者,建議增加自測血壓頻率。 動態血壓 概念:指患者佩戴動態血壓監測儀記錄的24小時血壓。 標準:24小時平均值<130/80,白晝平均值<135/85,夜間平均值<125/75,正常情況下,夜間血壓均值比白晝血壓均值低10-15% 5、2糖尿病 1)糖尿病概念: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代謝紊亂,其特點是慢性高血糖,伴有胰島素分泌不足和作用障礙,導致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代謝紊亂,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傷、功能障礙甚至衰竭。 2)糖尿病分型:1型、2型、其他特殊類型、妊娠糖尿病。 3)糖尿病診斷標準:三中任一項:1)糖尿病癥狀+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≥11.1mmol/L; 2)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≥7.0mmol/L; 3)OGTT試驗中,餐后2小時血漿葡萄水平≥11.1mmol/L。 3)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:遺傳因素、肥胖、體力活動不足、膳食因素(高熱量飲食)、早期營養不良、糖耐量損害、胰島素抵抗、高血壓及其他易患因素 6、冠心病 1) 冠心病概念: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,又稱缺血性心臟病,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阻塞,或在此基礎上合并痙攣,以及血栓形成,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、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種心臟病。我國心血管發病率存在著明顯差異,北方省市普遍高于南方城市。 2) 冠心病分型5型:無癥狀性心肌缺血、心絞痛、心肌梗死、缺血性心肌病、猝死。2)2類:急性冠脈綜合征(包括不穩定心絞痛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)和慢性冠脈?。òǚ€定型心絞痛、冠狀動脈正常的心絞痛、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) 3)診斷:典型的心絞痛,或發生心肌梗死,臨床可基本明確診斷。 4)典型的心絞痛特點:誘因(體力活動、情緒激動、飽餐、寒冷、心動過速)部位及方射部位(胸骨體上中段的后方,也可在心前區,放射至左肩、內側臂至小指及無名指,或至頸部、咽部、下頜骨;心前區范圍如手掌大小、界線不清)性質(壓迫、緊縮或發悶,有時有窒息和瀕死感)持續時間及緩解(疼痛出現后,常逐漸加重,1-5分鐘緩解,偶達15分鐘,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緩解) 5)急性心梗癥狀:胸痛較心絞痛更劇烈,呈壓榨性或絞榨性,難以忍受,有瀕死感 ,煩燥不安;部位及放射部位與心絞痛相同,持續時間持久,多在半小時至幾個小時或更長,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,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鎮痛劑。診斷:據典型的臨床表現、特征性心電圖改變和血清酶學的升高。 6)危險因素:高血壓、血脂異常和高膽固醇血癥、超重和肥胖、糖尿病、生活方式(吸煙、高熱量飲食、體力活動少)、多種危險因素聯合作用(血清膽固醇大于等6.46mmol、舒張壓大等90mmhg、有吸煙史)、其他(家族史)。 7、腦卒中 1)腦卒中概念:指一組發病急驟的腦血管病。又稱急性腦血管病事件。包括:蛛網膜下腔出血、腦出血和腦梗死。 2)腦卒中腦梗死:也稱缺血性腦卒中,指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,缺血、缺氧,引起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,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。分為:腦血栓形成、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死。臨表:安靜起病,病情幾小時幾天達高峰,栓塞數秒至數分鐘達高峰,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體征。 3)腦出血: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。臨表:在情緒激動或活動時急性起病,突發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。 4)蛛網膜下腔出血:指腦組織表面血管破裂后,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。顱內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是最常見原因。臨表:突發劇烈頭痛,持續不能緩解或進行性加重;多伴惡心、嘔吐;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及煩躁、譫妄等精神癥狀,少數出現d癇發作;突出體征是腦膜刺激征明顯。頭顱CT診斷首選。腦卒中的危險因素:不可變因素:年齡、性別、種族和家族遺傳;可改變因素:高血壓(是腦出血和腦梗死最重要的危險因素)、心臟?。ㄐ姆坷w顫)、糖尿?。X血管病危險因素)、吸煙、酗酒、血脂異常(總膽固醇過低小于4.1可增加出血性腦卒中死亡的危險)、頸動脈狹窄、肥胖。其他因素:高同型半光氨酸、代謝綜合征、缺乏體育活動、飲食營養不合理、口服避孕藥、促凝危險因素。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血清膽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,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密切關系。 8、慢性阻塞性肺?。–OPD)死亡第4位 1)COPD概念: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,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、進行性發展。 2)COPD臨表:慢性咳嗽(首發癥狀)、咳痰、氣短或呼吸困難(是COPD標志性癥狀)、喘息和胸悶、全身癥狀;肺功能檢查FEV1<80%,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/FEVC<70%(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)。 3)COPD危險因素:個體因素(遺傳、支氣管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)、環境因素(吸煙、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、空氣污染、感染)。 4)COPD診斷標準:存在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是診斷的必備條件,肺功能測定指標是金標準實驗室檢查及其他監測指標:肺功能檢查、胸部X線檢查、血氣檢查。
|